第1章 ZEMAX入門
1.1 ZEMAX的啟動與(yu)退出(chu)
1.2 用戶界面
1.2.1 窗(chuang)口類型
1.2.2 主窗口介紹
1.2.3 文件菜單(dan)
1.2.4 編(bian)輯菜(cai)單
1.2.5 系統菜單
1.2.6 分析菜單
1.2.7 工具(ju)菜(cai)單
1.2.8 報(bao)告菜單
1.2.9 宏(hong)指令(ling)菜單
1.2.10 外擴(kuo)展菜單
1.2.11 窗口菜單
1.2.12 幫助菜單
1.3 ZEMAX常用操作快捷鍵
1.3.1 放棄(qi)長時間計算
1.3.2 快捷方式的總結 35
第2章 像質評價
2.1 外形圖
2.1.1 二維外形圖(tu)
2.1.2 3D外形圖
2.1.3 陰影(ying)圖(tu)
2.1.4 元件圖
2.1.5 ISO元件(jian)圖
2.2 幾何(he)光學像質量評(ping)價
2.2.1 特性曲(qu)線
2.2.2 點列圖
2.2.3 調制傳(chuan)遞函(han)數
2.2.4 點擴散(san)函數(shu)
2.2.5 波前
2.2.6 曲面
2.2.7 均方(fang)根
2.2.8 像差系數(Aberration Coefficients)
2.2.9 雜項(Miscellaneous)
2.3 能量分析
2.3.1 能(neng)量(liang)分布
2.3.2 照度
2.4 像分析
2.4.1 模(mo)擬圖像
2.4.2 雙目分析
2.4.3 計算
2.5 其他
2.5.1 玻璃和(he)梯度折射率
2.5.2 通用(yong)圖表
2.5.3 偏(pian)振狀態
2.5.4 鍍膜(Coatings)
2.5.5 物理(li)光學(xue)(Physical Optics)
2.6 本章小結
第3章 初(chu)級像差理論與(yu)像差校正
3.1 幾何像差與像差表示方法及像差校正
3.1.1 球(qiu)差
3.1.2 慧差
3.1.3 像散
3.1.4 場曲
3.1.5 畸變
3.1.6 色差(cha)(ColorAberration)
3.2 厚透鏡初級像差
3.3 薄透鏡初(chu)級像差
3.4 像差校正和平衡方法
第4章 ZEMAX基本功(gong)能詳(xiang)解
4.1 ZEMAX 3種優(you)化方法
4.1.1 優化(hua)方法選擇
4.1.2 Global Search和Hammer Optimization區別
4.1.3 局部(bu)優化(Optimization)缺(que)點(dian)
4.1.4 全局搜索優勢(shi)
4.2 ZEMAX評價函數使用(yong)方法
4.2.1 優化中的術語(yu)定義
4.2.2 評(ping)價函數方程表達(da)
4.2.3 波前優化方(fang)法(fa)
4.2.4 光(guang)斑尺(chi)寸優化(hua)方法(fa)
4.2.5 角(jiao)譜半徑優化(hua)方法(fa)
4.3 ZAMAX多重結構使用方法
4.3.1 實(shi)例(li)一:模擬元件(jian)的變化
4.3.2 實(shi)例二:衍(yan)射級次顯示
4.3.3 實例三:分光板模擬
4.4 ZAMAX坐(zuo)標斷點使用方法
4.4.1 ZEMAX坐標系
4.4.2 自帶坐標(biao)斷點使用方法(fa)
4.4.3 坐標斷點面使用(yong)方法
4.4.4 樣例一:旋轉角(jiao)度(du)的優化方法
4.4.5 樣例(li)二:使用坐標斷點精確尋找主光線位置(zhi)及方向
4.4.6 樣(yang)例三:坐標返回(hui)的使用方法
第5章 公差分析
5.1 公差
5.1.1 誤差來(lai)源(yuan)
5.1.2 設置(zhi)公差
5.1.3 公差操作數
5.2 默(mo)認公(gong)差(cha)的(de)定(ding)義(yi)
5.2.1 表面公差(cha)
5.2.2 元件公差
5.3 公差分析3種(zhong)法(fa)則(ze)
5.3.1 靈敏度(du)分析
5.3.2 反轉靈敏(min)度分析
5.3.3 蒙(meng)特卡羅分析
5.4 公差過(guo)程的使用
5.4.1 公差分析(xi)的執(zhi)行
5.4.2 雙透鏡的公差分析
第6章 非序(xu)列模式設計(ji)
6.1 ZEMAX中非序(xu)列模(mo)型介紹
6.1.1 模(mo)型類別(bie)
6.1.2 面元反(fan)射鏡
6.1.3 光源(yuan)分布
6.1.4 棱鏡
6.1.5 光線分束(shu)
6.1.6 散射
6.1.7 衍射(she)光學元件
6.1.8 相(xiang)干(gan)模擬
6.1.9 復(fu)雜幾何物體創建(jian)
6.1.10 吸(xi)收分析
6.2 創建(jian)非序列光學系(xi)統
6.2.1 建立(li)基本系(xi)統特性
6.2.2 創(chuang)建反射鏡
6.2.3 光源建(jian)模
6.2.4 旋轉光源
6.2.5 放置(zhi)探(tan)測器
6.2.6 跟蹤分析(xi)光線探測器
6.2.7 增加凸透鏡
6.2.8 光線跟蹤分(fen)析(xi)和偏振損耗
6.2.9 增加矩形ADAT光纖
6.2.10 使用跟隨解(jie)定位探測器
6.2.11 整個系統光線追(zhui)跡
6.3 將序(xu)列面改成非序(xu)列物體
6.3.1 轉(zhuan)變NSC的(de)工(gong)具
6.3.2 初始結構(gou)
6.3.3 使用(yong)轉(zhuan)換工具
6.3.4 插入非序列光源
6.3.5 插(cha)入(ru)探測器(qi)物體
6.4 模擬混(hun)合(he)式非序列(NSC with Ports)
6.4.1 序(xu)(xu)列/非(fei)序(xu)(xu)列模式
6.4.2 建立非序列(lie)組件
6.4.3 定(ding)義多焦透鏡
6.4.4 帶狀優化
6.4.5 目標局部(bu)
6.4.6 系統性能(neng)
6.4.7 運行影像分(fen)析性能之優化
6.4.8 終設計(ji)
6.5 優化非序(xu)列光學系統
6.5.1 Damped Least Squares和Orthogonal Descent
6.5.2 建立系統
6.5.3 評價函數
6.5.4 自由曲(qu)面反射鏡
6.5.5 優化
第(di)7章 基礎(chu)設計實例
7.1 單透鏡設計
7.1.1 ZEMAX序列模式簡(jian)介
7.1.2 單透鏡系(xi)統(tong)參數
7.1.3 單透(tou)鏡初(chu)始結(jie)構
7.1.4 單透鏡的變量與優化目(mu)標
7.1.5 單透鏡優(you)化結果(guo)分析與改進設計
7.2 雙膠合消色差透鏡(jing)設計(ji)
7.2.1 雙膠合透鏡(jing)設(she)計規格參數(shu)及系統參數(shu)輸入
7.2.2 雙膠合(he)透鏡初始(shi)結構
7.2.3 設(she)置變量(liang)及評價函數
7.2.4 優(you)化(hua)及像質評價
7.2.5 玻璃(li)優化——校正色(se)差(cha)
7.3 牛頓望(wang)遠(yuan)鏡設計
7.3.1 牛(niu)頓望遠鏡來(lai)源簡介及設計規格
7.3.2 牛頓望遠鏡(jing)初始結構(gou)
7.3.3 添加反(fan)射鏡(jing)及遮攔孔徑
7.3.4 修改反射鏡以提高MTF
7.4 變焦(jiao)鏡頭設(she)計
7.4.1 變(bian)焦鏡頭設計(ji)原理介紹
7.4.2 變焦(jiao)鏡頭設(she)計(ji)規格及參數(shu)輸入
7.4.3 多重結構實現變焦
7.4.4 變焦鏡頭的優化設置
7.5 掃描系統設計
7.5.1 掃描系統參(can)數
7.5.2 多(duo)重結(jie)構(gou)下(xia)的掃描角度設(she)置
7.6 本章小結
第8章(zhang) 目視光(guang)學系(xi)統設(she)計方法
8.1 人眼光學系統的(de)創建
8.1.1 眼睛概述
8.1.2 眼睛模型
8.1.3 使用ZEMAX創建人(ren)眼模型結構
8.2 放大率與視覺
8.2.1 近距離物(wu)體成像標(biao)準
8.2.2 小型放大鏡放大率
第9章 目鏡設計
9.1 目鏡介紹
設計案(an)例一(yi):惠(hui)更(geng)斯目鏡
設計案(an)例二:冉(ran)斯登目鏡
設計案例(li)三:凱(kai)爾納(na)目鏡
設(she)計案例四(si):RKE目鏡(jing)
設計案例(li)五(wu):消(xiao)畸變目(mu)鏡(jing)
設計案例六:對稱式目鏡
設計(ji)案例七(qi):埃爾弗目鏡
設計案例八:西德莫爾(er)目鏡
設計案例九:RKE廣角目鏡
9.2 目鏡調焦
第10章(zhang) 顯(xian)微(wei)鏡設計
10.1 技術指標
10.1.1 基(ji)本系統(tong)技術要求
10.1.2 分辨率目(mu)標和極(ji)限
10.2 10倍物鏡初始(shi)透鏡形(xing)式(shi)
10.2.1 顯微鏡設計步驟
10.2.2 物鏡與(yu)目(mu)鏡的連接
第(di)11章 望遠鏡設計
11.1 天(tian)文望遠鏡
11.1.1 天文(wen)望遠鏡設計(ji)步驟
11.1.2 分辨率與(yu)衍射極限
11.2 地(di)上(shang)望遠鏡
|